写在产品之前
现在很多产品经理都在学习技术,比如学会一门编程语言或是做一点简单的前端网页开发。
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和程序猿沟通需求,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同室操戈。
反过来,程序猿们也可以了解一些产品经理们的绝活。
不过相较于产品经理而言,程序猿们还是更内敛一些,像用户访谈、需求调研这样OPEN
的事情可能干不来。

不过,尽管社恐,但程序猿们却更擅长逻辑思考,而这正是做需求分析时非常有用的一项特质。
比如,多端产品的登录是单点好还是多点好?如果是单点,那什么时候 踢 ?怎么优雅地 踢 ?如果是多点,又怎么保证数据同步?
比如,用积分拼单是否可以产生新的积分?如果产生的话,那么何时产生,以及以何种方式产生、产生多少会更有利于平台?当然前提是要首先有利于开发😂
比如,如果在不久之后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用户行为或实现风控,那么初期该搜集哪些数据才能保证将来做分析和风控时更完善、更准确、更高效?
诸如此类的问题,如果不是日夜浸淫到技术当中,恐怕是不容易想到的。
而这正是程序猿们的优势,哪怕是一个菜鸟程序猿,只要逻辑思维能力强一点,就能在需求分析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一个产品老油条——产品经理的成长路线之一就是自开发演化
而来。
所以,学习,或者说成长的方向,不应该只是 内卷,更要 外卷。
这个板块汇集了我曾经主导开发过的产品,包括需求分析、原型展示和一些工具的使用。
所有PC端网站的功能、界面以及交互,均由我主导设计并以代码实现。
所有移动端APP的功能、界面以及交互,部分由我主导设计完成,并参与部分功能代码的开发。
所有智能硬件的功能、界面以及交互,由我协助设计,给予意见及建议,并促使界面不断优化改版。
我始终相信并遵循Google的用户体验设计哲学:尽快使用,尽早离开。
虽然过去开发了诸多产品和项目,但不幸的是有一部分遗失了,而另一些则是要么不便公开,要么没啥特色。
所以,出现在这里的,都是由我主导开发而又具备一定特色且资料相对完整的。
后面也将挑选一些高质量的过往产品持续分享,只要我还热爱且继续从事IT行业的话。
感谢支持
更多内容,请移步《超级个体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