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高山心自知
当年湘军将领,包括胡雪岩都撺掇曾国藩自立门户的时候,曾国藩提笔写下了这句对子。
之所以是对子,是因为它来自于两首不同的诗:上句出自苏轼的《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(石曼卿也)旧游》,下句出自王安石的《伯牙》。
这个对子表面的意思是超然于追求,坚守内心,以此表明心志,但其实它有更深一层的意思。
环境造就人——脱离了特定的环境,龙还不如一条虫
曾国藩原本只是一名文官,因为忠君爱国,所以投笔从戎,创建湘军,直至剿灭太平天国运动。

在外人看来,湘军无限风光,猛将如云,能征善战。但只有曾国藩自己才知道,湘军其实根本不堪一击:在同等军力条件下,打野战完全不是太平军的对手。
1854年4月,湘军在靖港被太平军打的大败,水师全军覆没,前来救援的曾国藩急的投湖,如果不是被部下救起,历史恐怕要改写。
1854年8月,曾国藩反攻西征军,在旋湖港看到太平军的老弱病残,本想顺便收割,结果又是大败,湘军水师名将诸汝航阵亡。
1855年1月,曾国藩、胡林翼、罗泽南、塔齐布、王国才、李续宾、彭玉麟、杨载福等率湘军水陆3万余人进攻九江,一败涂地。
1856年3月,周凤山率领江西湘军主力攻打樟树镇,哪知道被攻克吉安后率主力返回的石达开杀的丢盔弃甲,阵亡2000多人。
1858年9月,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率6000精锐老兵(湘军起家的班底,绝对的骨干力量)在庐州南面以逸待劳,却仍然被李秀成、陈玉成领导的太平军二流部队聚歼。
这是湘军历史上有名的惨败,至于大败、小败应该更多。

湘军本就是靠团练和乡勇起家,是介于正规军和地方民兵之间的准军事组织。成建制之前基本没啥操练,更谈不上军事素养。在村里当当恶霸欺负老实人还行,真正上战场去生死搏杀那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反观太平军,从杨秀清、石达开、李秀成、陈玉成,到萧朝贵、李世贤、林凤祥、谭绍光、杨辅清,他们这些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战功赫赫的开国级
名将,都是从尸山血海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,哪一个战力不强?
这种情况旁人不清楚,那些只想抢功劳的将军们不愿意清楚,曾国藩可不能不清楚。
所以,在屡战屡败之后,他给湘军制定的死命令就是 结硬寨,打呆仗。
从那以后,湘军对上太平军就只有一个办法:先围死,再挖沟!
是的,就是挖沟。
靠资源优势,把太平军围住,也不打,只是不停地挖沟——不是挖一两个星期,也不是挖一两个月——一挖就是一两年、两三年,直到对方弹尽粮绝,饿的连路都走不稳,再开始单方面屠杀。
所以,虽然历史写的精彩,什么大捷、什么大胜,但其实整个战斗过程是及其枯燥无趣的,不仅毫无可圈可点的军事战略和战术,像什么奇袭、迂回、穿插根本没有,甚至连像样打斗都很少——刀枪不如铁锹、扁担、篓筐、沙袋好使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湘军完全就是一支佩戴刀枪的野外基建部队——太平天国不是被打死的,而是被铁锹、扁担、篓筐给活埋的,是被曾国藩拉上整个清朝耗死的。
这种方式,这种 结硬寨,打呆仗 的方式,本质上就是一种守拙的笨办法,纯粹拼资源和消耗:举清朝全国之力,去对冲太平军将领们卓越的军事天赋。
这种方式,默认湘军的每一位将领都没有作战能力,什么奇袭、什么迂回、什么穿插、什么围点打援统统放弃,老老实实打阵地战,拼消耗。
正是基于这种对外部环境、自身条件的深刻认知,曾国藩才没有选择自立为王,而是解散湘军,成为一代中兴名臣。
否则,就算湘军将领的作战本领强悍,就算能以几省之力挑战整个大清,但仅凭已经被战争打得完全崩溃的东南一隅,能不能站住脚都是个大问题。
因为湘军本质上就是一群村痞恶霸、土匪强盗,争名夺利让他们玩命都行,但要为美好的愿景去流血牺牲,恐怕他们马上就会倒戈相向,曾国藩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。
这才是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高山心自知
这句对子的真正内涵。
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学习、崇拜曾国藩的原因——因为他和我们一样,是个没什么天赋的普通人,却能打败神一般的对手。
在太平天国兴起以前,世上只知知行合一
的王阳明。
而太平天国覆灭以后,多了一个千古完人
的曾国藩。
不过,倚天照海花无数,流水高山心自知
这句话,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,其实还有第三层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