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学宗师彼得·德鲁克在讲学时比较喜欢拿工匠
来举例子,有两个关于工匠
的小故事。
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三个石匠在干活,有人走过来问他们在干什么。第一个石匠说我在养家糊口
,第二个说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
,第三个则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
。
平时极少关注这些侃侃而谈
讲国家大势
的内容,但哔哩哔哩偶然推荐了它,也偶然点进去看了看。
整体上来说,虽然有些激进,但抛开内容质量不谈,这位UP主
思路清晰,旁征博引,文案功底深厚,声音沉稳有力,比较独特(毫无那种软绵绵没吃饭的感觉,或者那种时而悠扬,时而尖锐的高八度)。
古话说: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
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带来什么了吗?——并没有!
人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,能带走什么吗?——也不能!
既然两头
(来
与去
)皆空
,那中间这几十年的有
和无
还重要吗?
既不重要,也重要。
-
不重要
,是因为空
和满
本身不重要。 -
重要
,是因为 悟空 很重要。
-
想要改造物质世界,就得知道自然界运行的规律,就得掌握自然科学,尤其是
数
、理
、化
,它们不仅能改造世界,重要的是能克服愚昧,克服短视。 -
想要了解社会运行和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,就要看那些世人公认的大师的书,譬如《资本论》,譬如《毛选》。
-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今人做过的,正在做的和还没有做的事情,古人已经全部做过了,只不过科技发达程度不同而已。熟读历史,可以知道他们是怎么做事的,遇到问题怎么解决?怎么巧妙地、妥善地解决!
-
想要陶冶情操,舒缓心境,消除戾气,非名著小说莫属。
《易经》中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就是乾为天
,其上九
为亢龙有悔
,意思是说人如果到了九五
之位还不满足的话,继续到上九
就一定会有悔
。
这是老祖宗在用智慧告诉后人,层次越高,越不能往上看,要往下看。
这个虽然讲的是帝王将相的处世之道,但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同样适用。
当年湘军将领,包括胡雪岩都撺掇曾国藩自立门户的时候,曾国藩提笔写下了这句对子。
之所以是对子,是因为它来自于两首不同的诗:上句出自苏轼的《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(石曼卿也)旧游》,下句出自王安石的《伯牙》。
这个对子表面的意思是超然于追求,坚守内心,以此表明心志,但其实它有更深一层的意思。
环境造就人——脱离了特定的环境,龙还不如一条虫
曾国藩原本只是一名文官,因为忠君爱国,所以投笔从戎,创建湘军,直至剿灭太平天国运动。
很多公司、企业都非常重视沟通,进而拓展到企业文化,希望得到打工者的认同。
但根据这些年大大小小无数场企业团建的个人感受来看,这种模式的团建效果只能是比没有强。
-
老板:我花钱了,多少会有点用吧。
-
员工:吃也没吃好,玩也没玩好。
-
举办方:来了这次,就不怕没下次。
《道德经·六十三章》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,以平静的方式去待人接物,把恬淡无味当作有味。
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
大生于小,多起于少。无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,都要用清静无为来应对。
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
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。
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
天底下的难事,一定是从简易的地方做起的;天底下的大事,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的。
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因此,有“道”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,所以才能做成大事。
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
那些轻易就许诺的,也必定很少能够兑现。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也势会必遭受很多(意想不到的)困难。
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
因此,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,所以也就没有困难了。
最近总听到选择大于努力
,富在术身,不在劳身
之类的说法。
这只强调了所谓选择
和术身
的重要性,却忽视了努力
和劳身
的互补性。
看到别人的成功,就认为人家除了思考就没有努力,或者努力不重要了,这是比较片面的。
其实选择
和努力
的关系一张图就能看懂。